
东兴市人民法院创建于1996年12月,占地面积约15亩,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。截至2013年5月,全院在编干警38人,下辖后勤服务中心一个,共有工作人员5人。干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2%,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为4.8%。

东兰县人民法院成立于1951年4月,内设机构9个,下辖东院、隘洞、长江三个人民法庭。现有在编法官和工作人员59人,其中审判一线人员44人,行政人员15人,大专以上学历57人。院址原位于东兰镇虎头街二巷7号,占地2.6亩,仅有一栋集办公、审判、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楼。2001年3月,县委、县府决定将法院整体搬迁入新城开发区,上级政府拨给国债资金300万元。2003年4月,列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,投入会战资金390万元。经过1年零8个月的建设,2004年1月竣工并交付使用。现院址占地面积11亩,审判综合楼一栋,建筑面积7136平方米,总投资690万元,审判综合楼设大小功能用房90间,其中大、中、小审判庭5个,法官办公室50间,一般干警办公室20间,审委室、会议室各一间,其他还有健身室、老干部活动室、电教室、档案室等。

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变迁。1951年11月,广西省人民法院钦州分院成立。1955年7月,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管辖,法院改称为钦廉专区中级人民法院。1965年7月,重设钦州专区,划归广西管辖,并设立钦州专区中级人民法院。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。1973年9月,重建钦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。1994年10月,钦州地区撤地设市,正式更名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,下辖钦南区、钦北区以及灵山县、浦北县四个基层人民法院。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和便于当事人诉讼,突破传统行政区域的模式,对辖区内的人民法庭进行调整和撤并,撤销人民法庭15个,保留和新设置中心法庭10个。现在,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共设9个审判(执行)业务庭和6个行政综合管理部门。

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的凌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,居住着壮、汉、瑶等10多种民族,全县人口20万。其拥有近千年建制的历史,乃历代州、府、县建制之地。凌云法院成立于1951年,辖8个乡镇,下设伶站、逻楼、加尤三个基层人民法庭,干警编制59人,工人2人,现有干警53人,工人2人,其中大学以上学历51人,占96%,有法官22人,平均年龄在36岁,有党员38人。

灵山县人民法院建于1950年1月。1958年秋,人民公社化,县成立政法办公室,人民法院有名无实。1968年4月,对公、检、法全面实行军事管制,审判权由灵山县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行使。1972年末,恢复灵山县人民法院。至1974年共有陆屋、武利、沙坪、檀圩、灵城、平南、石塘、伯劳、太平9个法庭。2000年撤销伯劳法庭入武利法庭,撤销沙坪法庭并入太平法庭。2003年撤销太平法庭并入陆屋法庭,2005年撤销灵城法庭并入民一庭,法院机构不断健全。灵山法院院部于2008年1月搬迁至灵山县灵城镇江南路4号,审判综合大楼高七层半,占地面积2252.8平方米,建筑面积11960平方米。下辖陆屋、武利、石塘3个基层人民法庭全部通过区高院“五化”法庭的检查验收。我院物质装备条件的改善,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。目前,全院现有在编干警86人,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7.9%。

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现有在编人员59人,内设刑事审判庭、民一庭、民二庭、立案庭、审监庭、行政庭、执行局、法警大队、办公室、政工科,下辖栗木中心人民法庭、莲花中心人民法庭。该院在2009年完成了审判综合大楼整体搬迁和两个法庭规范化建设任务,完成了法院三级网络建设,办公网络化、无纸化、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,法院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。